自责通常是在早期受到虐待时形成的生存反应,尤其是对此感到无力和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的时候。责怪自己可以创造一种掌控感——如果我做错了什么,那么我可以纠正它或防止它再次发生。尽管这种观念可能很痛苦,但还是比认识到别人主动伤害我们更容易接受。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把照顾者看作无所不能,并在出现问题时把责任归咎于自己,“如果我所依赖的人伤害了我,那一定是因为我不好。”这种逻辑可能看起来是扭曲的,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实际上是合理的。孩子无法从情感上理解,受到虐待并非自己的错。为了应对恐惧和无助,许多人把责备内化,作为一种重新获得控制感或维持与照顾者的依恋的方式。
对于许多遭受虐待的人来说,羞耻感是他们常见且根深蒂固的一种体验。在成年后,羞耻感常常表现为无价值感、不自信,并认为自己本质上存在缺陷或不值得被爱。它会塑造我们的思维、感受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。
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责表现方式:
担心别人的看法:对别人的评判有强烈的恐惧。他们经常担心别人如何看待他们,以及别人是否会责怪或排斥他们。对于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人来说,这种过度警觉可能源于生存需要,他必须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或观点。有时这种对别人看法的担忧会产生一种错误观念,即别人的观点比自己的观点更有价值,甚至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方面。
害怕寻求帮助:自责可能会让人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支持,或者认为寻求帮助是可耻的。
淡化自己的痛苦:自责可能导致人们淡化和低估自己经历的痛苦,告诉自己“没有那么糟糕”或“别人的情况更差”。心理咨询中,经常需要花很多时间纠正这种防御机制,抵制他们淡化自己痛苦的倾向。
过度道歉:他们可能会养成不断道歉的习惯,即使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。这可能源于一种深刻的信念,认为自己天生就有错或会成为别人的负担。
完美主义:试图控制一切或追求完美可能是对过去创伤的反应,仿佛完美就可以避免未来的伤害。这是一种试图获得安全感或避免被责备的努力。许多人形成完美主义,是作为一种“弥补过失”的方式。他们心怀亏欠或内疚,导致他们在关系中过度付出,容忍被恶劣对待,或者觉得自己必须“赢得”爱和友善。
羞耻和自责会带入成年
成年后,许多人一直都带着这种羞耻和自责,它表现在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们允许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上。这种情绪可能会在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意外地出现。
如果你有同感,可以思考以下这些问题:
现在的生活中,羞耻和自责是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?
这些感受如何影响我和自己的关系以及自我认知?
有哪些小时候认为是我的错或我需要负责的事情,后来意识到并非如此?
这些信念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